English

教育的周期问题

1999-07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李曜明 我有话说

多少年来,人们一直认为,教育是百年大计,于是就有了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、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”之说。这当然完全正确。但在有些人看来,既然是百年大计,自己为“官”才那么几年,把功夫下到教育上,把钱花到教育上,不能“立竿见影”,上面看不见,下面摸不到,在自己的政绩里也显现不出来,显然没有修路、办厂、挖煤等显眼。但是教育问题还得说,逢人就说,而且说起来还头头是道;教育的重要性还得经常讲,讲起来振振有词,有根有据;尊师重教也要挂在口头上,印在文件中,写在墙壁上。至于学校出现危房、拖欠教师工资等等问题,就见多不怪,顾不了那么多了。到了教师节或者年关,补发教师几个月的工资,非但不感到脸红,还要四处张扬,登报表扬呢。

其实,教育的周期并不长,在为“官”期间就能见成效的。

山西省垣曲县有个望仙乡,卧在中条山里,群山环绕,山高沟深,外人很难进入,去年才通公路,算是山西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。可是,在此之前,大山并没有挡住他们往外输出人才的路,自清乾隆以来,考上学校而走出深山的人不计其数,甚至不乏到国外留学的。说起这些,村民们总要提到乡中学的那块石碑。碑是清乾隆年间垣曲县令于廷端立的,记载着他在此兴学的事。当时,于县令在垣曲当了几年父母官,尚不知望仙的臣民们怎样,欲进山探个究竟。当他骑着毛驴翻山越岭来到望仙时,山民们呼啦啦围拢过来,观赏、推揉、发问兼而有之,于县令觉得山民“朴茂有余而彬雅不足,且过于野也”。细察,则见其世代“从未沐浴诗书”,遂下决心“建学明伦”。经多方游说,四处筹款,很快在深山中盖起了一个小学堂,并送去了教书先生。从此,“乔野之风,渐归尔雅。樵夫牧竖闻书声之可爱,目睹儒雅之宜人”。于县令见状甚慰,欣然撰文,立碑为记。从此,村民们以兴学为本,以上学为荣,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,历经数百年而不辍。虽然几度战火波及于此,风霜雨雪年年冲刷,可是兴学碑迄今依然保存完好。

现在看来,于县令从建校兴学到培育出知书识礼的学生,也不过那么几年时间,而这些又恰恰都是在他任期内干成的。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,百废待兴,急缺人才,国家决定在北京海淀区建8大学院,如今,还不到50年,学院路上这些知名的学府已经是几代才人辈出,桃李芬芳满天下了。如此说来,从投资建大学到培育成才,50年就能见大效。

那么,一个人成才究竟需要多长时间?从接受启蒙教育到大学毕业,再获得博士学位直至博士后,屈指算来,也就22年;如果从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来推算的话,是9年,也就是说,教育的周期还不到10年。当今世界首富比尔·盖茨也有过这样的名言:10年之后,衡量贫富的尺度将是教育。也就是说,教育是10年大计。朱基总理说:“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。”一届政府任期是5年时间,就是说,他把科技和教育作为5年大计之本。

所以,依我看教育不仅是百年大计,而且是20年大计、10年大计、5年大计,因为只要真心办教育,5年就能见成效,10年就能见大效,20年就可以铸就一代高层次的人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